城市骄傲丨专访张蕴蓝:酷特智能的变革密码

来源:聚量财经 | 2024年12月27日 10:20:15

对即将走入酷特智能参观的陌生人来说,他对这个企业的概念可能会经历一波三折:首先是望文生义——这可能是一家智能制造企业。然后是不过如此——原来是生产定制服装的。最后是叹为观止——这确实是一家颠覆传统的“智能”企业。

当怀揣着最初“智能制造”的预想踏入酷特智能大门,脑海中可能不自觉冒出“不过如此”的念头。毕竟在大众刻板印象里,服装制造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靠着裁缝师傅们日复一日的手工劳作、流水线工人机械重复工序来维系运转,鲜少能与前沿科技、智能革新挂钩。

可一旦深入参观下去,便能真切领略到酷特智能深藏不露的“颠覆”功底。这里的智能生产线,彻底打破传统服装制造按部就班、批量生产的模式。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等前沿科技,每一件服装从下单伊始,便开启个性化“旅程”。客户在终端录入身形尺寸、款式偏好、面料选择等定制要求,数据即刻精准传输至生产线各环节设备上,缝纫机依据指令灵活调整针脚、走线,智能裁剪设备自动匹配板型、精准下刀,像是被赋予“思考能力”,有条不紊打造独一无二成品,实现真正意义上“一人一版,一衣一款”。

张蕴蓝个人形象照.jpg

而这一切的变革与成就,都离不开酷特智能董事长张蕴蓝的战略眼光和变革决心。在接受采访时张蕴蓝说:“在服装行业面临巨大挑战时,我就意识到,仅仅对生产流程进行优化远远不够,企业必须有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去彻底颠覆传统的服装生产与销售模式,所以我们提出了C2M战略。”在从父亲手中接班企业后,她带领酷特智能不仅实现了企业自身的华丽转身,更成为整个服装行业乃至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典范。

“不可能”的转型之路

酷特智能的前身是红领集团。1995年,一个40岁的中年人开始创办服装厂,以生产西服为主。企业目标朴素地不像话:让中国人都能“穿上像样的衣服”。这个中年人叫张代理,很快红领品牌通过出色的版型设计、制作工艺成为全国闻名的服装品牌。

然而,到了2003年,服装行业库存高企,价格战此起彼伏,传统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而如果转型为个性化定制模式,又被认为是低效率、高成本的小众选择,与工业化生产的效率完全相悖。

就在企业面临巨大困境,急需转型突破之际,张代理经过深思熟虑,将目光投向了远在加拿大求学的女儿张蕴蓝。他意识到,企业的转型需要新的思维、新的视野,而接受过国际化教育、对新兴事物有着敏锐感知的张蕴蓝或许能成为破局的关键人物。

合影.png

2005年,张蕴蓝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父亲征召进入家族企业。刚开始,张蕴蓝只是酷特智能一位普通的报关员,主要负责公司进出口货物的报关手续、协调通关工作。那段时间,张蕴蓝每天早出晚归,工作时间经常达到12小时。但她并没有因此感到疲惫,反而从中找到了满足与乐趣。经过三年的辛勤努力,她在酷特智能的各个部门中积累经验,跨越了多个岗位,从营销中心到一线生产车间,一点点摸透服装制作的底层逻辑。

但张蕴蓝绝非满足于按部就班的人,彼时行业库存积压、恶性竞争的困局横亘在前,她敏锐察觉到传统老路再无生机。父亲张代理多年打拼筑起的红领品牌虽有口碑,可若不想被时代洪流吞没,转型势在必行。于是,张蕴蓝沉下心,一边深入各个车间岗位,一边利用业余时间恶补商业知识、钻研前沿管理理念,汲取外界新思路。

2007年起,她开始向父亲大胆建言,尝试引入数字化理念微调生产流程。起初,变革阻力重重,老员工们习惯了旧有模式,对新技术心存抵触;管理层也担忧新尝试会打乱生产节奏、徒增成本。可张蕴蓝不气馁,亲自下场示范,带着技术团队逐个攻克难题,从最基础的物料编码数字化录入,到利用简易数据分析优化裁剪环节,一步步让大家看到新技术带来的效率红利。

有趣的是,她在基层的那些年里,即便是她的上司们也并不知道她是酷特智能的“长公主”。直到2009年3月,张蕴蓝的父亲举办了一场交接仪式,将她正式推向了台前,宣布任命张蕴蓝为酷特智能的总裁。

C2M颠覆传统定制

随着数字化理念在生产流程中的逐步应用,张蕴蓝的视野更加开阔,她意识到:“企业要想在新时代立足,必须突破传统思维的局限,构建起适应市场变化的新模式,C2M战略就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关键。”

C2M战略实现了从传统大规模生产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转型,这一转型彻底重塑了酷特智能的运营逻辑与价值链条。让其在激烈的服装市场中脱颖而出,构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竞争壁垒。

AI量体.png

与传统的个性化定制相比,酷特智能的C2M战略展现出了诸多独特优势。传统个性化定制往往依赖于裁缝师傅的个人手艺和经验,多以小型手工作坊形式存在,生产规模受限。而酷特智能的C2M模式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构建起了大规模的定制生产体系。例如,其通过自主研发的AI智能量体设备,能在7秒内完成人体19个部位22项尺寸数据的采集,这相较于传统裁缝手工量体,速度和精度都有了质的飞跃,极大地提高了量体环节的效率,使得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成为可能。

在设计环节,传统个性化定制主要依靠设计师或裁缝与客户一对一沟通,设计方案的多样性相对有限。酷特智能则建立了庞大的服装款式数据库,其个性化定制平台的款式数据和工艺数据囊括了几乎全部的设计流行元素,覆盖99.9%的个性化设计需求,消费者可以像设计师一样自由选择、组合各种元素,真正实现了“人人都是设计师”。

过去二十年,在C2M战略下,酷特智能从早期转型阶段的逐步摸索与市场培育,到后期随着C2M模式的日益成熟与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营收逐年增长。在2023年,其营业收入达7.47亿,归母净利润1.12亿,而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已达5.37亿,归母净利润更是攀升至1.56亿,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酷特智能转型的成功,也彰显了其商业模式的强大生命力。

微信截图_20250109105635.png

超过7亿的营收,若采用传统裁缝师手工制作的方式,几乎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以中高端西服为例,高级定制西服的价格通常在5000元以上,甚至上万元。假设一套高级定制西服的平均售价为8000元,要达到7亿营收,需制作的西服套数达到了8.75万套左右。

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裁缝,即便每日全身心投入工作,一天最多也只能完成寥寥数套西服的制作,假设一位熟练裁缝一天能完成一套半西服,那完成8.75万套西服则需要约5.83万名裁缝持续工作一年,这还未考虑到节假日、原材料供应协调、质量把控难度随着规模扩大而剧增等诸多问题。

老裁缝的工资通常相对较高,这是由其精湛的手艺和长期积累的经验所决定的。一般来说,一位熟练老裁缝的年薪可能在10万至20万元之间。若按照上述计算需要约5.83万名裁缝来完成相应西服制作量,仅人力成本一年就将达到58.3亿至116.6亿元之间。

如此高昂的成本,企业是无法实现盈利的。而酷特智能通过C2M战略实现了智能化、规模化生产,有效降低了人力成本在总成本中的占比,降低了对高成本熟练工人的需求,从而在整体上控制了生产成本进而实现了营收的稳步增长和利润的有效提升。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在张蕴蓝的领导下,酷特智能的市场份额得到了显著拓展。如今,其个性化定制服装不仅在国内市场受到广泛欢迎,还走出国门,产品畅销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0年,酷特智能成功上市,成为中国C2M服装智能定制第一股。然而,对于张蕴蓝来说,上市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她认为,上市使酷特智能从传统家族企业转变为更规范化的公司。

个性化.png

企业传承如同一场关键的接力赛,张蕴蓝不仅成功从父亲手中“接棒”,更将酷特智能的发展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这种现象,在企二代的接班中并不常见。

目前,企业二代接班已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现象。随着第一代创业者逐渐退出管理,家族企业的权杖正逐步移交到第二代手中。然而,时代在飞速发展,市场环境日新月异。这就使得企业二代在接手家族企业时,面临着一个与父辈创业时截然不同的商业生态。

在服装行业中,也不乏类似的例子。一些传统服装企业在传承给二代后,由于接班人未能及时适应市场变化,依旧墨守成规地沿用旧有商业模式,面对电商的冲击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显得束手无策。库存积压、品牌竞争力下滑等问题接踵而至。

站在父辈铸就的辉煌起点,企二代们在面对家族企业传承的重任时,有的表现出了明显的退缩或无力感,也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佼佼者,而张蕴蓝无疑是后者中的杰出代表。

企二代需要有勇气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像张蕴蓝在酷特智能所做的那样,提出并推行如C2M这样具有创新性的战略,从根本上颠覆传统的生产与销售模式,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同时,酷特智能的成功经验也为其他服装企业和传统制造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引领着整个行业朝着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张蕴蓝对酷特智能C2M模式的未来发展有着清晰的战略布局。2024年,张蕴蓝的第二增长曲线计划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她表示:“我计划用三年时间,将C端业务打造成公司新的核心增长引擎,并逐步将个性化定制从服装领域扩展到全品类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

企二代接班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过程,关乎着家族企业的兴衰荣辱,在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传承之路上,企二代们正砥砺前行。张蕴蓝用实践证明了“科技+服装”的无限可能。从父亲手中接过权杖的她,不仅带领酷特智能完成了从传统制造到数智化的蝶变,更用自己的坚持与智慧,将一家企业打造成行业标杆。

她也证明了,企二代并非只能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坐享其成或在接班过程中黯然失色,只要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坚定的变革决心、卓越的领导才能与不懈的创新精神,就能在传承中实现超越,甚至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潮流。

回到顶部